金 玉
文南词是宿松特有的一种古老戏曲剧种,被誉为“民族戏曲的活化石”,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,是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19世纪中期,宿松出现的灯歌、灯舞便是文南词戏曲的最初雏形。早期的文南词,主要依靠民间盲艺人走村串户,沿街卖艺而流传。此后,文南词历经岁月风雨,有过辉煌,有过沉落。发展到今天,其生存状况较为严峻,主要表现在:一是流行区域萎缩,欣赏群体减少。市场经济条件下,农村青壮年人员大量外出务工,民间灯会组织困难,文南词缺少过去的生存氛围和社会环境。同时,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农村民俗活动受到电视、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冲击和影响而出现异变。二是人才老化严重,面临断代危险。没有专门的文南词研究机构和人员;没有专业的艺术团体从事文南词舞台艺术的编导工作;专业黄梅戏团体难以承担文南词的传承和培训任务;民间班社中能演出文南词小戏的寥寥无几。年轻群体对文南词兴趣不高,基本上没有年轻人向民间老艺人拜师学艺,现尚在世的文南词民间老艺人很少。三是许多传统剧目失传,创新剧目不多。文南词存续的剧目只有少数被整理、编印出来,相当一部分未能进行妥善有效的保护。即便是收集整理的那部分珍贵史料,也未经现代科技手段存储,不易长久存世。同时,近年来文南词新创剧目不多,缺乏精品力作,不利于保持其长久生命力。
为使文南词艺术重放异彩,近年来,我们大力实施“文化立县”战略,着力推进文南词保护和传承工程。一是搜集整理了一批文南词珍贵史料。县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学者,对文南词原始资料进行全面搜集、整理。如寻访到一些文南词民间老艺人,搜集了一些文南词初期的手抄本,并经虞松峦老人口述记录了文南词的起源与发展。二是创排了一批文南词剧目。如以文南词曲调为基本唱腔的清装戏《布衣青天》获安徽省首届艺术节五项大奖,后又获田汉戏剧三等奖;清装大戏《杨馥初》参加黄梅戏七艺节获优秀剧目奖等7大奖项。同时,文南词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。
前不久,我们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为指引,制定出台了《文南词保护与传承工作方案》。力争在3-5年时间内,恢复文南词剧团,全县有10个左右艺术团体能表演文南词;创作1-2本较高质量的文南词大戏和10本以上文南词小戏;每年举办一次文南词展演活动;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南词艺术人才;挖掘、整理一批地方戏曲史料。2015年,将着重实施好“五个一”工程:创作一本较高质量的文南词小戏;出版一本文南词戏曲艺术方面的书籍;录制一张文南词经典唱段光盘;编辑一本文南词乡土教材;开展一次系统的文南词艺术传承培训。
虽然我们在文南词保护传承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,尤其是申遗成功,必将对其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,但文南词目前仍是“在夹缝里生存,在重围中突破”。一方面,国家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高度重视,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政策措施;另一方面,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,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的较大冲击,文南词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夹缝里寻求生路。同时,当下中国的艺术发展,一方面愈来愈重视原生态艺术,愈来愈重视民间艺术;另一方面通俗艺术、流行艺术吸引了大批受众,文南词必须在多元艺术的重围中突破。
保护和传承文南词艺术,需要确立科学的工作思路,做到保护性开发,在开发中升华。一要抓好文南词人才队伍建设。解决文南词后继乏人的窘境,一方面要广开渠道引进专业艺术人才;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,提高队伍艺术水准。要发挥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,激活传承人,培训新传手。要抓基层、打基础,发挥乡村业余演出团体的作用,为其创造良好的演出条件。二要抓好文南词艺术阵地建设。继续搜集整理好文南词艺术史料,建立文南词档案库,提升其史料价值。要建立文南词专项信息资料库,纳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。要建立文南词演艺中心,为文南词展演创造良好条件。三要不断扩大文南词艺术的影响。统筹抓好演小戏和唱大戏、挖掘传统戏和创作现代戏的有机结合,创作几台高品位、有质量的文南词精品大戏。(作者为中共宿松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)【1月30日7版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