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庆日报:宿松文南词活跃在民间
类别:非遗专栏 时间:2016-4-26 9:12:12 稿源:新闻网 发布:admin 阅读数:

  3月22日晚,记者在隘口村委会广场看到,数十名群众载歌载舞,歌唱着美好乡村建设的新成果。歌唱文南词的江燕说,最近几年,文南词在当地倍受欢迎,因为它个性特征明显,特别适合宿松人演唱。江燕说的虽是一家之言,但记者在山水公园等休闲广场看到,很多人都在演唱文南词,让人深刻地感觉到,文南词在群众健身中得以成长。

  文南词与黄梅戏同出一源,在戏曲艺术史上素有孪生姊妹之称。是皖、鄂、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,目前,文南词成为国家“非遗”后,在宿松广受群众欢迎,成了当地市民休闲时必备的选项。

  文南词提升宿松知名度

  文南词根植于民间,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。其特别的艺术形式,显示出其突出的艺术价值、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。

  据了解,农村很多地方都有开展灯戏的习俗,宿松也不例外,这就是文南词的最初雏型,民间艺人和民间戏班是文南词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。

  文南词的形成丰富了宿松群众文化,使其成为文化强县、文化大县的重要载体。同时,文南词的形成也充分显示了古老的松兹文化底蕴和内涵,它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,以其艺术的方式,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推出了地方文化品牌,在一定程度上,提升了宿松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。

  文南词申遗成功之后,宿松对其保护传承工作的力度也不断加大,各种传承文南词的艺术活动也变得活跃起来,使其在国家、省市艺术舞台上,展现出了传统艺术的魅力,其作品《渔家乐》\《苏文表借衣》等屡屡获奖。

 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,去年,该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又召集艺术专家,开展文南词声腔艺术专题茶叙会,就文南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探讨,使文南词的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的阶段。

  文南词在健身中成长

  艺术的生命来自于个性和特色,文南词有民众基础,有地方表演团体载体,也融入了各种艺术元素,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。通过多年的发展证明,文南词在发展上有较大的研究空间。其实,在现代社会,再也没有封闭的艺术。可是,文南词的传承生存状况还存在相应的问题。

  目前,宿松农村人员大量流出,民间灯会组织困难,文南词缺少过去的生存氛围和空间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一些民俗活动出现了变异,文南词被现代的艺术形式所取代,在其欣赏群体中,难见中青年人的身影。同时,文南词缺少更多专门研究人员,专业黄梅戏团体难以承担文南词的传承、培训工作,民间演艺团体能够演出文南词大戏、小戏的所剩无几,且都是松散型的结构,基本上没有年轻人向老艺人拜师学艺的状况发生。目前,宿松文南词老艺人已不足20人。

  面对这种状况,文南词该如何解决这份尴尬呢?据宿松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人介绍,为了文南词得到顺利发展,他们将留住其艺术之根,因为文南词有着独有的艺术元素,其声腔艺术表现手法、创作题材的民间性、艺术性,均为其个性特征。

  在表演形式上,文南词将主攻歌舞、小戏以及表演唱项目,这是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的,况且这种方法投入少,成本低,创作和排练相对容易,便于宣传和推介。

  在发展文南词艺术过程中,应广开渠道引进专业人才,发挥专业团体的作用,在青年演员中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,促进艺术人才新老交替;同时,充分发挥民间老艺人传帮带作用,结合“送戏进万村”文化惠民政策,扶持地方民营表演团体,以促进文南词的创作和演出。(孙凯华、胡玉堂)【4月25日6版】

感谢阅读,欢迎再来!
  • 皖ICP备14016946号-1
  • 地址:宿松县宿松商城10号楼
  • 电话:(0556)7821496 7812370 E-Mail:sswhcyxh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