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日报:千吟百唱文南词
类别:非遗专栏 时间:2017-1-2 10:58:40 稿源:本网 发布:whg 阅读数:

   “小孤山清又清,江水涛涛浪千层。江边有个小姑女,一心爱着彭郎君……”日前,宿松县一年一度的“百姓明星送欢乐”文南词黄梅戏展演周活动开演,该县国家级非遗“文南词”传承人余杞敏演唱的《小姑与彭郎》,赢来阵阵热烈掌声。

  文南词原名文词腔、文曲戏,是皖、鄂、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,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,被誉为中国戏曲的“活化石”,生成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。该剧种名称是取其主要声腔〔文词〕、〔南词〕的首字组成,早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,清末由民间卖艺人传入安徽宿松,后发展为文南词。

  1975年3月,余杞敏考入县黄梅戏剧团。几十年来,她在前辈老师的传授下,努力演唱文南词。 2008年,余杞敏成为非遗“文南词”省级传承人,2012年成为安庆市唯一文南词国家级“非遗”传承人。

  据余杞敏介绍,文南词最初是一人手持渔鼓,击节而歌的沿门卖唱形式,传入宿松后,先与灯会歌舞、民间音乐相结合,后由田间地头、街头巷尾的卖唱、坐唱形式发展为地方戏曲。作为植根民间音乐艺术的一枝奇葩,它吸收了长江沿岸的优秀民歌素材,充盈着浓厚的乡土气息。凭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动人的旋律,数百年来深受群众欢迎。

  随着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变化,文南词移植和改编了许多受欢迎的剧目。创作素材取自民间,唱腔以小调为主,十分动听,伴奏音乐吸收了本地的断丝弦锣鼓,表演方式也不断改进和提高,有很强的生命力。二十世纪50年代初,文南词正式成为一个地方剧种。

  2010年,退休后的余杞敏经常挤出时间到学校义务讲授文南词知识,到社区里进行宣传,到群众团体中编排节目。 “今年我专门到县群芳剧团指导排演了两个新创剧目。每当看到一些爱好者表现出对文南词的喜爱和追求,听到他们用文南词讴歌美好社会生活时,都会更加激励我把文南词艺术传承好。 ”余杞敏说,文南词能够穿越几百年而保持生命力,它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唱腔有特色和演出形式独特两方面,现存大小曲牌120余种,声腔完整,流传甚广。

  余杞敏每年都要和民间团体一起到乡村传唱文南词:“为保护发展文南词艺术,希望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,把文南词继承下去,让文南词艺术发扬光大,使之走出安徽、走向全国。”(孙凯华 孙海涛)【12月14日 11版】

感谢阅读,欢迎再来!
  • 皖ICP备14016946号-1
  • 地址:宿松县宿松商城10号楼
  • 电话:(0556)7821496 7812370 E-Mail:sswhcyxh@163.com